2007年10月27日星期六

谁的大学?

三天前,图书馆门口的开心公园就每晚锣鼓喧天,学生们像模像样地排演着舞龙,校长徐立之教授穿着短袖T恤,跑前跑后协助调整表演效果。我和几位研究生班的同学经过,每次都忍不住猜测:究竟是哪位大人物要来港大,竟如此大费周章地排练演出?

昨晚午夜过后,我从研究室走回宿舍,看到校园里几处平台上依然热闹无比,本科生们忙碌地装饰着各自的展位。再次路过开心公园的时候,一个讲台幕景已然布置妥当——原来,这个周末是港大的本科生资讯日暨公众开放日。

今天中午时分,在校园里走动,已经很难避开汹涌的人潮了。新入学的本科生、应届高中毕业生、学生家长……甚至还有十岁左右的小朋友,夹在人群里,眨着大眼睛兴奋地看热闹。路过黄克兢平台,那是理工科系的地头所在,于是就看到五花八门的展示品和展示图片:人造心脏、不同成分的溶液、一部小巧的汽车、跑来跑去的机器人……乃至一架庞大的飞机引擎。一张张年轻的脸庞闪烁着好奇的神色,指指点点,评头品足。图书馆里,“张爱玲的香港传奇(1939-1941)”仍在展出,《谈〈色戒〉》的手稿、不同时期的个人证件与相片、入读香港大学学生记录表……并且这个周末公众无需预先登记,就可以自行进入馆内参观。几乎每一条走廊的每一面墙上,各个院系的宣传海报都贴得琳琅满目,其中还有不少为这两天的开放日而特意举办的讲座。

我的思绪陡然回转,五六年前,在北大,同样是本科生资讯日暨公众开放日,我那时看到的是什么?南门内的槐树下,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来,两列木质办公桌面对面地在路两边摆开,两列大大的红旗也面对面从每张桌子后面高挑出来,上面用白字写着不同的院系名称。每个院系的桌子后,坐着若干位教务人员或学生会干部,桌面上凌乱地堆叠着各自的宣传单张。桌子与桌子之间的区别,仅在于旗子上的字,和桌面上的宣传单内容。来访者,几乎清一色是四十岁左右的男女,或许手里还拖着一只细瘦的胳膊,胳膊的主人,则透过大大的眼镜茫然地看着这喧闹的一切。百多家学生社团也是北大的特色,因此照例是要拉出来陈列的。不过我却在我们社团的展位上,亲耳听到一位母亲不耐烦地对女儿说:“看什么看,别学他们不务正业!这边走,我们还差XX专业的招生资料没拿,不知道他们明年的录取线是多少……”

这大学,究竟是为谁而开?是社会,是公众,是学生,还是录取分数线?如果说开放日展示资讯的作用仅止于预估“明年的录取分数线”,学生进入大学的目的,又是什么?大学是有血有肉的地方,是每一个学生要生活四年的地方。公众开放日,是让学生来了解大学,让他们来看到一个真实的校园,看到大学里的每一个专业究竟都研究些什么,哪些是他们感兴趣的,哪些是他们不感兴趣的……念大学,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,这资讯这选择,难道不应当交还给学生自己吗?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