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0月18日星期四

再論《百家講壇》

6/3/2007

這兩年,關於《百家講壇》這個欄目的爭議和討論好像就沒斷過。

先是罵劉心武的,然後罵易中天,現在熱門的挨罵者換成了于丹。三場吵鬧我都聽過挨罵者的講演,也都饒有興致地拜讀了批判者的意見。總結一下,罵人者大抵認為挨罵者的講演實在褻瀆了高潔的中華文化,豈止不登大雅之堂,簡直應該鬥垮鬥倒鬥臭然後還要踏上一隻腳。問題是,就算挨罵者的觀點不入大人法眼,就算挨罵者的學識不如大人高深,可是既然媒體高興跟這些講者簽合作協議,講者的言論也談不上禍國殃民擾亂社會治安,觀眾也樂得自在地享受他們願意看的節目,那麼,那些徐晉如王曉峰之流又有什麼理由標榜著自己的「文化聖潔」而要求于丹從cctv-10下課!?懂不懂什麼叫合同?懂不懂什麼叫法律?懂不懂你們才是暴民,你們才是在踐踏公眾的選擇權??

徐晉如王曉峰之流有沒有想過,憑什麼被他們認為水平不高的講者就沒有權利在電視上講演?他們都是博士,就很了不起了嗎?他們的觀點就代表了真理?水平高低是由他們來劃定的標準嗎?話說文人相輕,但是你瞧不起別人不要緊,但你憑什麼剝奪別人發表言論的權利呢?另外,你們又有憑什麼剝奪大眾去聽于丹講演的權利??你們也都是中國的文化人,為什麼不懂得用一種寬容的心態來看待與己不同的聲音和行為,用一種平和的語氣來和對方辯論,卻偏偏選擇用那麼尖酸刻薄而且傷人的言語來詆毀、謾罵、攻擊那些你們看不慣的人和事?為了寫這篇評論,我特意聽了一集于丹在百家講壇的講演,也特意去網上看了徐晉如王曉峰之流的那篇《我們為什麼要將反對于丹之流進行到底》,兩相對較,我實在看不出于丹的講演有什麼罪大惡極,至多不過是講得淺白,沒有那些酸文人所期待聽到的高深莫測罷了;但是同時,我更看不出那篇「反于丹」的帖子講出了多少言之有物的道道,通篇不過是在標榜自己的清高,以及發洩對于丹和喜歡于丹節目的觀眾的輕蔑與不屑。徐晉如王曉峰之流,原來你們還是文革餘孽,淨是用這等大字報形式的論述來作學問的嗎!?我十四歲那年讀到過這樣一句話:「貶低別人並不能使你自己顯得更加高尚」,我看這句話相當適合送給徐晉如王曉峰之流的所謂「學者」。何況,你罵人罵得再兇,並不代表你就有理。

換一個角度來說,cctv-10的《百家講壇》之所以叫「百家」而不是「名家」,正是要取「百家爭鳴」之意。當然,百家爭鳴這個詞,在中國的文化界恐怕與「百花齊放」擁有共同的心理陰影。只不過徐晉如王曉峰之流的這種頗有文革遺風以及「唯我獨尊一言堂」心態的叫罵,恐怕還真是讓這個欄目的命名者始料未及。當然我更鼓勵cctv-10能夠再有魄力一點,邀請那些對劉心武、易中天和于丹看不順眼的學者也來就同樣的題目發表他們的意見,甚至可以舉辦公開辯論,把各自的論點論據擺出來談,誰輸誰贏不要緊,主要是讓觀眾去聆聽,去提問,去自主思考。但是,關鍵是要「論事不論人」。爭辯是有益的,但僅限於學術,而無關人身攻擊。本來,學術上大家有不同的觀點視角根本就是稀鬆平常的事情,而只有用純然的心態和平和的語言去探討這些問題,才是做學問的正途。

話說回來,cctv-10的這個欄目也算是達到了很不錯的社會影響。畢竟,它提供了一個平台給學者,而且是那種能夠用平實語言來向大眾闡述自己學術觀點的學者,讓他們得到發言的機會,而不太計較發言者是否絕對權威,是否完全沒有爭議。學問本來就不是必然要用詰屈聱牙的語言才能做,平實一點又有什麼錯?越是熱愛用拗口的辭藻來堆砌論述的人,往往才越是在掩蓋自己的一知半解;而真正的有學問的人,卻往往能夠用最樸素易懂的言語來闡述深刻而宏觀的論述,比如吳敬璉教授,比如我的師公 王賡武教授。而百家講壇這個欄目,或許很多人認為它是在拿傳統文化來媚俗,但是我倒覺得它毋寧說是引發一種其實無傷大雅的辯論,然後讓社會上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傳統文化的高明手段。更多對紅樓夢、三國、漢代人物以及論語莊子等等知之甚少的社會大眾,其實可以通過這個節目,以及網絡上圍繞這個節目的各種討論和爭辯,激發起他們去閱讀、了解原著的興趣,然後他們自會得出自己的結論。Draw your attention first, and then you can find out your own answer.這有什麼不好?而且這本來就是民主社會應有的辯論和思考環境,只是在威權太久了的體制下,大家才會覺得新奇,也才會有人看不慣,要跳出來喊封殺。要說媚俗,這也算是層次比較高的「媚俗」了,真正的「俗人」才不會有興趣來看《百家講壇》呢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