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1月5日星期一

谁的大学,谁的记忆

北大的三角地被拆了,听说而已,我并没有亲见。

甫听到这消息,我是没有什么反应的。因为当年我入读北大之时,柿子林已是百年讲堂,三角地的布告栏也已然只是一个布告栏。大一那年,还曾在那布告栏上读到过江绪林学长的一份大字报,也仅一个中午罢了,晚间再去看时,那里就已恢复了正常的喧嚣,和正常的平静。再后来,随着湖涂与未名时代的终结,网上的三角地也早已死去,这次只不过是替“三角地”这个历史名词的实体收尸罢了。

一天过去,今日(11月2日)的明报也登载了这则新闻。我终于忍不住好奇,在google上搜索了一下相关的信息——第一页的十条搜索结果居然是一模一样的标题,“北大三角地被拆曾是思想阵地如今贴满广告”。点进去看,原来那布告栏所获的罪名是小广告秩序混乱,而拆除的主要目的有两条:第一,学校要迎接本科生教学评估;第二,为迎接明年的北京奥运。一阵伤痛没有预警地袭来。学校,北京;本科生教学评估,明年的奥运——三角地本身呢?这难道这不是一处承载了本校,乃至本国国人集体记忆的象征所在?

“北大学生会表示,拆除信息栏是因为上面的商业广告越来越多,已经不再是学生交流信息的阵地……北大学生会权益部部长邵磊说,拆除信息栏事先并没有向学生征求意见。”据不少仍在读北大的朋友称,对校园生活中如此重要的一项设施予以拆除,不少学生都是发现“三角地没了”才知道学生会已替自己做了如此决策,为的是学校的声誉,为的是北京奥运的和谐环境。

我在北大三角地的倒掉中所见,是集体回忆的轻如鸿毛,或曰,是决策者对集体回忆的漠视和无知。集体回忆是在一个群体或现代社会中为人们所共享、传承、以及一起建构的。三角地的布告栏就算充斥商业广告,就算脏乱差有损校领导的颜面,就算早已不是学生交流的阵地,谁又能否定它在北大人,乃至中国人集体回忆中的价值?毫无疑问,对校方而言,面对三角地这么一个脏乱差而又高度政治敏感的布告栏,与其恢复思想阵地之荣光,莫若铲掉比较省事。2005年,李嘉诚捐了十亿港元,港大校方奉送香港大学医学院冠名权,诸多校友怒斥校方“出卖传统”;一所号称全国最高学府的大学,不思如何重振辉煌,不顾集体回忆之价值,竟用最简单粗暴的手段去毁坏历史的痕迹——这,又是谁的大学?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