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引子:你是学什么的?
(二)我真的不是蛇头,真的……
其实我在引子里想说的是:很多人对“偷渡”带有强烈的好奇心,觉得是另一个世界的神秘事件;同时对“移民”这个词感到十分陌生。
可是“移民”这个词,真的距离你的生活很远吗?
你户口本上的祖籍地,是否就是你出生长大的地方?
你读完大学以后,是回家乡工作,还是留在读书的城市?
你有没有传说中的“老家”,以及一票甚至未曾谋面的“老家的亲戚”?
你经过西单/五角场/上下九/华强北的时候,可曾注意到身边那些南腔北调的小贩?
你有没有亲戚同学朋友正在或曾经出国留学?
…………
一个山东农家的儿子,在上世纪中叶那场内战中,作为一名士兵跟随战胜者的军队南下,随时准备接管战败者已经撤退的城市。上海、嘉兴、浦城、建阳、南平……沿途的城市逐一报告,已被先前抵达的部队接管。于是这支队伍就带着他们最简陋的行李继续向南、向南,一直走到一个尚未有部队驻扎的城市,他们才停了下来。那名士兵刚刚放下虫蛀鼠咬的硬毛毯,就立即提笔给家乡的妻子写信,说,等我,过三年我就回去。然而这座溽热的南方城市最终成了他永远的归宿——妻子带来了年幼的女儿,他们后来又在这个城市里生下两个儿子。孩子们在这里长大,上学,串联,上山下乡,返城,招工……南蛮鴂舌的本地话,他们反而讲得比卷舌头的家乡话更加流利。最后,士兵老了,病了,终于在这座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城市里埋骨。而他的孙儿,从小吃着家里的馒头和手擀面条长大,斩钉截铁地向玩伴们宣称“我是山东人”,然而却从未踏上那片莫名为之自豪的土地。
那个士兵就是我的爷爷。这故事也是那个年代十分平淡的生命历程——农民参军,随军进城,安家落户。大家司空见惯,并不会主动地把“移民”这个标签贴在自家身上。但是一些“好像有点不对劲”的感觉,偶尔还是会探出头来晃一晃,并且悄悄地顺着血缘黏在这个家族的每一个人身上。
到北京上大学,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互相问籍贯,我还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山东人来着。于是就有山东来的同学很亲热地问,山东哪里呀?我一愣,说,荣成,不过我是在福州长大的。顿时觉得很尴尬。后来学乖了,但凡遇到籍贯问题,干脆直接说福建,省却许多麻烦。大二的体育课选了排球,有次课间休息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聊天,问大家各自是哪里人。我就说我是福建人。老师上下打量了我一番,一拍大腿,扯着嗓门儿喊:“胡说!我在漳州排球队待过八年,福建人哪有你这么高个儿?”我很尴尬地挠挠头,说,这个……我祖籍山东。老师这才点点头,抱起两条胳膊如释重负地说:“我就说么……”虽然福建人不必然个儿矮,但是我172的身高还是时不时就会让我面对一次这种质问。尽管俺的山东血统是个事实,我却总觉着这种解释很有点助纣为虐的意思,势必加深了对方“福建人矮个儿,山东人傻大个儿”的刻板印象,嗯。
其实,我究竟是福建人还是山东人,这就是移民研究里面关于移民者“身份认同”的课题了。放在我身上,是福建和山东的纠缠;放在许多华裔美国人身上,尤其是第一代或者第二代的华裔,那就是“中国人”和“美国人”的似是而非。
读到这里,想必有看官要找我算账了:蛇头呢?蛇头在哪儿?你怎么证明你不是蛇头?
好吧,我们接下来说国际移民。
偷渡为啥那么吸引眼球?
刺激呗!
月黑风高夜,一只大船驶出海港,向着东边航去。白天,它伪装成远洋捕捞船或者货轮,在公海上招摇过市;夜里,开足马力往传说中的“米之国”进发,因为船舱里躲着三百多个男男女女的福州人,每个人都狂热地憧憬着月入过万的优厚薪资、父母期盼了一辈子的新楼房,以及家乡邻里艳羡得流下口水的目光。终于,他们透过船舱的门缝看到了曼哈顿的天际线,在六月的阳光下仿佛闪着金子的光芒……然而,曼哈顿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逐渐从烟霾中清晰起来,并且靠近、靠近、近至脚下……“砰”的一声巨响!一阵剧烈的晃动之后,人们明白过来,船停了。一路负责照顾他们的水手气急败坏地冲进来,拍打着舱门,吼道:
“搁浅了!你们赶紧出来,自己游过去!只要上岸就到美国了!他们很讲人权,不会遣返你们的,放心吧!要是在船上被抓到,那你们就完蛋了!快走快走,就快到岸了才卡到礁石的,赶紧游过去,没多远!你们不是都看到那个港口了吗!快走……”
于是不知所措的人们就被全部轰到甲板上。慌乱间,也不知道第一个跳下船的人是自愿的还是被推下去的。总之,三百多人大部分都到了水里,争先恐后地向岸边游去。这么大的动作当然引来了海岸警卫队,但是水里的人们仓皇地躲着水警,同时拼出吃奶的力气向岸边靠近……
最后,十个人死在这次“抢滩”中。媒体大哗。民众震惊。移民局顿时成了众矢之的,有批评现行对非法入境者的处理过于宽松,才导致偷渡狂潮带着侥幸心理袭来的,也有痛斥正规移民申请手续过于艰难,罔顾迁徙自由,才导致希望移居美国的外国人不惜铤而走险的……总之,十个人的性命,带来的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激辩,以及一个一夜之间走红的研究领域——华人非法出入境研究。
这是1993年6月的故事,细节是我杜撰的。不过那艘船的名字叫做“金色冒险号”(Golden Venture),这一点我可以用脑袋来担保是真的。而这也是一件直接影响到福建人出国方式的事件——因为十条人命大概只有在九十年代的中国才会显得那么不值钱,而在许多与之直接相关的社会,都绝对是占据头版头条若干天的重大惨案。因此,不少国家迅速收紧了相关的移民政策,原因可能不仅仅是这次极尽耸动的抢滩登陆,但这确是一条清晰而尖锐的警讯:
“中国人又一次开始了他们义无反顾的出国活动,并且这股浪潮,已经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时候,达到了一个高峰。”
说到“又一次”,这就不能不提一下“下南洋”、“卖猪仔”这些很惨烈的海外华侨华人史,以及一个人们津津乐道的词——侨乡。
广东的顺德、台山、潮州,福建的厦漳泉和福州,各位看官只要随手翻看一下这些地方的政府网页,必然能找到一个被用到烂了的描述:侨乡优势。我来随便造个八股文万金油的段子吧。“改革开放以来,XX(以上某地名)取得了骄人的经济发展成绩。这些发展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地特有的侨乡优势。广大爱国华商踊跃回乡投资办厂,并热情为家乡招商引资,极大地带动了本地的工业化发展,也充分反映了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的深厚感情……(以下自动屏蔽肉麻吹捧若干)”怎么样?感觉来了吧?关于这些老侨和老侨乡是怎么回事,回头还有的是机会慢慢掰活,这里只简单概括两句:1)这些被捧到天上去的回乡投资的“华商”,其实绝大多数是1949年之前离开大陆的中国人,主要去往东南亚和北美,而且大都是第一代、第二代海外华裔,与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出国的人关系不大;2)这些人当年的出国经历,没有几个是合法申请了通关文谍的,绝大多数是契约劳工,或者就是搭顺风船下南洋投靠叔叔舅舅的苦娃儿苦汉子,要按着今天的规矩给他们摆起谱,就算不是偷渡也得算是逾期居留。然而华侨史毕竟是历史。“国家”概念的演变、“出入境”手续的规范化、“冷战”带来的时代大割裂……这些都是老侨一辈亲身经历过的故事。至于他们之所以最后变成了“海外华人”,而不是在闽粤乡间树下摇着蒲扇养老的“归侨”,那又是另一段令人闻之鼻酸的往事了。
呃,废话了这么多,其实我就是想说:移民研究有很多不同的侧面,身份认同、非法出入境活动、侨乡、华侨华人史……这些都只是若干个元素,而且还可以继续细分下去,比如第一代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、第1.5代(原居地出生,客居地长大)的身份认同、第二/三/四/五代以后的身份认同、代际之间的身份认同比较、非法出境活动、非法入境活动、全球人口贩运网络及其运作、跨国人口走私及其背后的资金流动、老侨乡、新侨乡、新老侨乡比较、海外华人社群、海外老侨社群、海外新侨社群、海外留学生群体、华人跨国/跨境企业及企业家……我发誓,我已经动用我的脚趾头来数了,但这依然只是我能数出来的一小部分。所以,移民研究不是蛇头专业技术培训,俺不是来这儿钻研“如何当一名有前途的蛇头”这门手艺活儿的……
真的不是。
To be continued...
5 則留言:
为啥刺激?港片看多了呗
淡雪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可以到好莱坞当编剧啊,一定很畅销。
不过只要不发表论文就毕不了业对吧,那就论文写到退休好了。哈哈哈这样就可以宅到死了
嗯嗯还有,还没说为啥申请了这个专业吧
无心同学,我们有最长修业期限的好不好……而且我只有三年的学生津贴,不管三年以内交不交得了论文,都不会接着发钱了——宅到死,你养我啊!?=___=;
我是看到说有个哲学博士9年了还没拿到学位
淡雪出个宅到死预算先吧,看我养不养得起
俺想说,其实俺比DXJJ还高那么一点……【坏笑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