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0月24日星期五

为稻粱谋·之三

为稻粱谋

(一)引子:你是学什么的?

(二)我真的不是蛇头,真的……

(三)也是历史,也是移民

上周六,去听了一场龙应台的公开讲座,谈文学的启蒙。
龙老师从她自己的“文学谱系”谈起,追溯了她个人的文学启蒙之路,其间也谈到她成长的时代背景,以及诸多“南来文人”对她的影响。

管龙应台叫“老师”,绝不是矫情或者崇拜,而是因为她真的是我老师。今年初,港大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照例开了一门龙应台主讲的公共课程,主题是“文学里的社会——香港与台湾的五十年代”。收费不便宜:校外人士6000元/人,校内学生八折,也要4800。一共九节课吧,如果我没记错的话。周六下午上课,每节课三小时。我犹豫了很久,最后咬咬牙,交了4800大洋,决定去上这个课。不是因为文学,而是因为那个副标题:香港和台湾的五十年代——这是我的整个知识结构中几乎空白的断档,而且讲者是龙应台。我也不否认我喜欢读她的文字,虽然称不上是“粉丝”,虽然我一位朋友的老师赵刚先生写过十分凌厉的文字来批判她,我还是喜欢读她的文字,因为哪怕她有她的偏颇,而她的文字之于今日的中国,却仍有值得借镜之处,有《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》中的部分内容与三鹿毒奶事件的对照为例。

第一堂课,原来刨去学员自我介绍的半小时,剩下两个半钟头的时间,都是用来给我们铺陈一个历史背景的——1948至1951这几年的环球局势。从长春围城到柏林空投,从老蒋的《告台湾同胞书》到美军仁川登陆、从土改到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……第一堂课,先把一个时间加空间的架构搭起来,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,接下来一周一周细细地品味张爱玲的《秧歌》、中央研究院的《调景岭口述历史》、赵滋藩的《半下流社会》、白先勇的《台北人》、柏杨的《异域》、吴浊流的《亚细亚的孤儿》……这就是谱系啊,历史的谱系,用历史的谱系串起一系列文学作品,然后从中告诉读者,那个年代的香港,和那个年代的台湾。其间还有好几个客座嘉宾的讲座,有也斯(梁秉钧)先生讲他的求学与文学写作之路,有小思(卢玮銮)女士讲她对“香港”和“中国”认同的转变,有刘绍铭先生谈香港文学,有蓝博洲先生讲他收集台湾人口述历史的种种经历……我的同学大多是本地中青年,一位嫁来香港多年的台湾太太,在看“黑猫中队”纪录片、听到“古宁头战役”的故事时,甚至激动得不断擦拭眼中涌出的泪水。我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就开诚布公地说,我来上这堂课的目的不是文学,而是副标题中的社会。从2月16日到4月26日的两个多月时间,毫无疑问,那4800花得很值得。一段在我所经历过的教育体系中彻底缺席的时空,仿佛是丢失多年的一片拼图一般,终于归位。

最后一堂课,是学员的口头报告。要求找一位本地人(或台湾人),请他/她讲述自己的1949或1950。同学林青霞,讲了她的叔叔从大陆撤退台湾的故事;同学陶敏明,则披露了连她自己都第一次听说的故事,她的父亲年少时怎样流落香港,怎样病得伏倒在一棵树下,又怎样被一位好心人救起——而那位好心人听说这孩子竟与自己来自同一个省份,就慷慨地让他住在自己家里,供他衣食,直到几年后他找到了第一份工作……讲到结束处,陶敏明的眼里是噙着泪水的,因为这些故事她的父亲从未对她提起,而她,要不是因为这一次要交的功课,或许一生一世都没有机会知道自己父亲曾经经历过的这些人间冷暖。

绝大多数学员的报告,要么是南来逃难的故事,要么就是本地人的生存挣扎,以及与广东“乡下”(老家)欲系不能的联络。很幸运,我找到的故事相当不同。因为我在本地认识的老人家有限,于是只好央求一位朋友帮忙,他带我去访问了他的岳母。那是一位幼年便作为“妹仔”被亲戚收养、从广东乡下带来香港的女性。十几岁后,她便进工厂做工,时常参加工会组织的周末联谊活动,后来嫁了一位左派青年技术工人。婚后,他们在1958年跟随两万多名热血青年,服从香港工会和大陆工会组织的安排,北上支援祖国建设。然而,在福州市郊某工厂两年清苦、劳累而又压抑的生活,彻底使得这对年轻夫妇的梦想破灭。于是他们想尽办法弄到回港的批文,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,决绝地离开了那个方言不通、食不甘味的地方。在访谈之后的历史文献搜索中,我真的在香港工联会的出版物中找到了当年的老照片(如图)。当时我也和陶敏明有着类似的感慨——要不是为了交功课,大概我这一辈子都不会知道,原来香港还有过这样一群人,有过这样一段非主流的经历。















(图片来源:《工联会经典图片集》,二零零三年,点击图片可看大图)

这些半个多世纪前南来北往的蚁民,不正是他们,今天作为我们的祖辈,在家里的阳台上晒太阳、在巷口的树荫下摆龙门阵、在医院的病床上打点滴、在每年清明祭祀的香烟缭绕里,享用着我们供奉的饭食与果蔬?读史,我们不光是读一个挥斥方遒的时代诗篇,我们其实就是在读我们自家的族谱,我们父辈、祖辈的流徙历程。

龙应台在第一堂课的一开头,说:
“我每次看到香港的夜景——那么多璀璨的灯光!我就会觉得那每一扇透出灯光的窗子背后,就是一格抽屉,里面装着一家人的历史。我希望我们这次课,能够让大家每人拉开一格抽屉,记录里面的故事,记录香港曾经走过的历程。”

所以我真的很想放下手头的一切去做口述史,去听真实的历史,去了解那些我经历过、没经历过的许多时代。

To be continued...

1 則留言:

无心 說...

1. 战后遗留下来的日本文化对台湾影响还是很大的,龙老师有没有提到这一点?侯孝贤的《悲情城市》讲的就是那一段日子台湾人民的苦难岁月,推荐一看。这是台湾影史的经典。

2. 阎老师还差几块拼图才完整啊?

3. 阿城的《棋王》里有提到香港人民支援大陆的事,这个也拍成了电影。徐克导演,有空可以看看。

4. 龙老师最后那段话咋像是出自穷摇阿姨的《万家灯火》?